首页 > 金融科技 > Fintech > 动态 > 互联网时代的校园金融发展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校园金融发展方向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6月13日10:26分类:动态

核心提示:互联网金融时代,各类金融平台的积极发力布局,校园金融发展成为业内新的增长点。运用互联网金融发展校园消费金融产业是弥补消费金融不足、促进社会消费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互联网金融拓展新型发展空间、创新普惠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时代的校园金融发展方向

陆岷峰1,虞鹏飞2*

(1.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2.江苏银行南京中央路支行,江苏,南京,210000)

引言

“十三五”背景下,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逐渐清晰,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投资与出口出现明显的回落,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提升到66.4%,预计“十三五”期间消费将在拉动内需、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推动经济转型中发挥更大的催化剂作用。而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消费观念逐渐向信用消费、超前消费转变,尤其是在新生代学生群体巨大的消费需求和资金需求的带动下,校园金融逐渐成为消费升级的新热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当前校园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布局不足导致了学生资金渠道单一,而现有平台和产品缺乏创新的局限性又使得校园金融模式发展缓慢。因此,探索创新型校园金融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消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在金融创新的需求拉动以及技术进步的供给推动双重因素作用下,互联网金融以传统金融的互补形态出现,逐渐成为服务中小微客户、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为校园金融模式创新创造了新机遇。以P2P网贷发展为例,根据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2015年全年的累计成交量达到9823.04亿元,较2014年全年增长288%,历史累计成交量超过13万亿元。从网贷平台的投融资人数来看,截止2015年12月,活跃投资人数达到了298.02万人;借款人数达到了78.49万人,环比11月增长了9.11%,P2P网贷正逐渐成为金融消费者最主要的理财方式之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经济金融渗透力的得逐步增强,刺激了金融消费者的现实购买力,使得互联网金融融入校园金融的发展模式成为可能。一方面,大学生信用卡被监管叫停成为互联网金融介入校园金融填补空白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为校园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的技术条件。校园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互联网+校园金融”发展路径对于弥补校园金融不足、促进消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校园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与不足

校园金融市场规模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师生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长期以来,师生消费金融市场作为校园金融的主体部分在持续扩大。尤其是学生金融庞大的消费需求催生的巨大市场正逐渐成为各大金融供给商争夺的焦点。一方面,学生群体独特的消费特征与资金结构催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学生资金来源于父母生活费,单一而量少,急需额外资金来解决数码3C产品及娱乐交际的消费矛盾。据Analysys易观智库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呈现出较高的分期消费使用意愿,超过67%的学生乐意使用校园分期等产品。另一方面,大学生巨大的客群基数为校园消费金融的增长创造了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为2.48亿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547.7万人,研究生184.8万人。若按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需要5000元的标准来估算,学生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可达数千亿人民币量级。此外,教师金融作为校园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15.3万人,比2013年增长了2.61%。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不仅具备创新思维,乐于接受新型消费观念,同时也具有学生群体所缺乏的社会性特征,更能明辨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对于规范校园金融发展更具引导作用。

图1 2010-2014年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4年)

非财政性教育投资缺口巨大。中国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高度重视财政教育投入,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然而,目前全国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始终偏低,远不及英、美等发达国家。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6420.58亿元,占GDP比例为4.15%。相较而言,目前这一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更是达到了9%,欠发达地区也达到4.1%。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相比世界平均水平尚存在3.85%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差距高达5.85%。以我国当前的财政性教育投资总量计算,如果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资金缺口大约为2.45万亿元,如果要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资金缺口高达3.7万亿亿元,如此巨大的教育投资缺口也成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未来投资的方向。

校园金融发展存在布局不足、缺乏创新等问题

一是传统金融市场布局不足,央行缺乏大学生信用信息数据。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思想开放、消费潜力巨大,但是资金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购买力。中国千万级规模的在校学生蕴含着庞大的市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布局不足,而给互联网金融平台介入校园金融提供了机会。大学生信用卡自2004年兴起,银行市场份额曾一度攀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资金短缺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理财能力差、信用观念淡薄,各种信用违约事件相继发生。因此,自2009年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被叫停,学生金融市场出现短暂空白。此后,部分银行虽仍然推出大学生信用卡。但信用额度极低、授信严格,难以满足处于消费需求旺盛期的大学生群体。传统商业银行忽视校园金融业务,央行征信系统缺乏大学生正常的信用信息数据,导致校园金融产业发展缓慢。而此时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正为弥补校园金融服务空白提供了可能。

二是现有校园金融产品单一,缺乏用户延续性与创新性。当前校园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政府、学校、银行为合作关系的大学生助学贷款;一类是以校园分期为代表的校园消费金融平台。其中助学贷款市场相对成熟,政府、学校以及银行基本形成稳定合作关系,但贷款大多形式单一、要求较高且办理程序复杂,导致学生正常的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等高效型贷款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产品服务单一,仍以校园信贷、电商分期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缺乏创新、产品层次较低,导致学生用户群出现毕业即流失、消费高额低频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当前国家监管层面对于校园消费金融发展的态度不明,缺乏校园消费金融平台运行资质及类虚拟信用卡合规性内容的相关规定,导致了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的低门槛、信息披露不透明问题的出现。

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校园金融的属性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了中国传统金融行业在校园金融服务中的空白,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消费金融体系。运用互联网金融发展校园金融,不仅是创新校园金融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互联网金融拓展新型发展空间的机遇。学生群体具有的创新性、流动性、扩散性、成长性等独特属性为校园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校园金融的融性特征。客体特征决定了产品需求特征,需求特征决定了市场特征。校园金融的特征由学生客群的特征所决定,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存在相互融合的属性基础。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是对银行传统业务涉及较少或尚未涉及的领域进行补充,将“长尾理论”成功运用到业务中,从客观上为互联网金融介入校园金融市场奠定基础。学生客群具有创新性思维,消费观念趋于开放,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客群的这种对于新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互联网与校园金融相互融合的基础。在投资、理财、借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时候,学生更容易接受互联网金融这种便捷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因此,学生群体独具创造性的本质从主观上为互联网金融与校园金融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校园金融的粘性特征。学生群体具有成长性和延续性,主要表现为学生从基础教育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以及从就学到毕业之后的社会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对服务和产品的认同感逐渐加深并产生永久性影响。如何把握学生客群需求的延续性和永久性是提高校园金融发展持续性的关键。互联网金融在提高用户粘性方面,具有传统金融难以比拟的优势。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运用用户思维有效地挖掘出客户的需求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来实现精准营销,有效地弥了补传统校园金融在缺乏学生客群服务延续性上的不足。在学生不同人生阶段为其设计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以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突破学生大学4年的服务时限,从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一直持续到其走入社会,减少学生毕业即流失的现象。因此,学生客群的成长性与互联网金融的用户粘性优势成为发展“互联网+校园金融”模式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校园金融的散性特征。学生群体的流动性是“互联网+校园金融”模式扩大影响范围的核心。学生群体是最具流动性和扩散性特征的年轻消费群体,这种流动性由学生群体的地理、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决定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受同一地区的文化、教育影响,群体传染性程度较高,有助于校园金融产品在某一特定地域的扩散和流动。相对而言,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来自五湖四海,人员之间相互流动。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在完成学业之后可能会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地区,带来良好的金融产品扩散效应。而相对于上班族和个体户理财用户,学生客群资金需求少、理财流动性要求高,是典型的长尾客户。具有流动性和扩散性特征的校园金融与高效、便捷的互联网金融结合,能够有效地推动“互联网+校园金融”模式突破只服务于学生的局限性,拓展更具广阔性的毕业生消费场景。

   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校园金融的恒性特征。“互联网+校园金融”的恒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信用能力的长期性和恒久性,增强了学生信贷的可行性。互联网时代的信用贷款应该从学生客群的终身角度开展服务。在国家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的大环境下,考虑到未来的工资收入与消费水平,大学生并不会因为当前的少量坏账而影响未来的信用能力,学生信贷和消费金融产品完全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学生家长及学校的社会声誉往往对学生贷款起到了隐性担保作用。当学生无法如期还款时,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及前途,通常都会代其偿还贷款,减少了坏账的发生率。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寻找课外兼职和实习的机会获取一定收入用于还款。因此,从一生的角度来对学生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判断,是互联网金融时代探索校园金融发展模式的新特征。

“互联网+校园金融”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是以校园消费金融为服务主体,兼顾教育投资市场。从校园金融的两大部分来看,互联网金融重点涉入的应是师生消费金融市场,而非教育投资市场。政府作为传统助学贷款双方的隐性担保者,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生贷款体系,来保证金融资源在非政府性教育投资市场上的合理流动。银行用于弥补政府性教育投资缺口而开展的学生助学贷款等金融业务已较为成熟。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开发师生消费金融市场。一方面,以服务学生群体为主体,除提供传统的消费信贷与校园分期产品之外,拓展校园周边场景(旅游、课外培训和医疗美容)与毕业后消费场景(结婚、买房装修等)。同时,积极推动学生消费资金供给端的多元化,将学生消费债权转让给银行、企业、商家等资金端,以降低学生信用分期费率。另一方面,注重教师队伍的消费需求培养。通过为教师提供适度廉价、便捷的信贷服务,来提高互联网校园金融产品在社会高端人群中的认可程度。

二是以高等教育阶段为主要服务学历,兼顾基础教育。以互联网金融思维来定位的校园金融,应着眼于服务客体的终身角度。随着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校园金融客户的终身需求总额不可预测,可能达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的量级。从学生客户一生的角度来设计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就是要针对学生群体具有高成长性的特征,从娃娃抓起,布局基础教育阶段市场,重点发展高端人才的校园金融市场,从而拓展至更广阔的学生毕业消费场景。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市场是一个培养小型用户的基础阶段,并不适宜开发助学贷款类产品。考虑到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适时开展课外培训及生活消费类分期产品,帮助学生从小接触校园金融产品,为企业的持续性经营打下基础。而在关键的高端市场,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以高校学生群体为主体客户,发展大学生分期信贷平台、助学贷、易学贷等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以便捷、低廉而高效的金融服务增强大学生消费粘性,为拓展大学生毕业金融场景提供有利条件。

三是以普惠金融为主要营销策略,兼顾市场金融。发展校园金融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拓展金融服务的新市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消费及金融潜力的提升和挖掘,为学生提供普惠式服务。大学生群体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成长性的优质客群,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小微客户的普惠性对校园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互联网+校园金融模式”须首先立足服务于全国高校学子的宗旨。一方面,注重校园金融产品的服务质量和优惠活动,向学生客户适度让利。积极推出针对贫困学子的勤工俭学计划,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另一方面以提高学生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支持、引导大学生择业、创业。而在毕业的跟踪服务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服务营销模式应转变为以市场化金融服务为主,与学生毕业之后的消费金融服务方进行数据对接,实现校园金融服务模式的二次转型。

四是以产品创新为主要发展模式,兼顾市场营销。目前的校园金融服务提供方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分期及信贷平台,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平台运行初期,学生接受程度较低,多数仍以线下推广为主,运营成本较高。加之风控及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企业应注重产品与服务创新,以优质的产品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客户,摆脱单靠降低贷款利率及额度吸引用户的传统营销局限。例如,打造“互联网+金融+消费场景”模式,以分期服务为入口整合金融资源与消费场景,利用沉淀用户和征信数据建立在线购物与各大电商网站一体化的虚拟平台,并将业务场景拓展至毕业生以及刚毕业的白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房租分期、购房装修贷款等服务。同时,重点拓展精英人群的金融服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接大学生兼职平台,挖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商机。而在线下市场推广上要注重节约成本,多用培训、任务、比赛的管理方式引导大学生团队,培养一批初始用户成为“校园大使”来带动产品推广。

五是以财经类高校为主要目标市场,兼顾其他类高校。财经类高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财经人才,成为现代化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财经类专业与电子商务类专业师生是最具现代金融管理理念的精英团队,从财经类学校入手发展“互联网+校园金融”是当前互联网金融规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创新新型校园金融模式的基础条件。以财经类师生为主要目标客户应从校园金融理念培养与校园金融产品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重视对学生消费金融知识的教育,以专业化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校园金融消费观;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师生的产品使用习惯,以优惠手段和高品质服务提高财经专业师生对互联网校园金融产品的使用率,并带动其他高校学生和教师进行校园金融实践。

收稿日期:2016-06-12

作者简介:陆岷峰,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南京)秘书长、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

虞鹏飞,供职于江苏银行南京中央路支行,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