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金融 > Fintech > 数字货币 > 吴晓灵:数字货币必须根植于交易与投融资的需求

吴晓灵:数字货币必须根植于交易与投融资的需求

中国证券网2016年07月10日16:44分类:数字货币

核心提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今日在“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2016”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创新必须要对金融规则有敬畏之心,要对金融活动和为金融服务的活动有所区分。如果是前者,即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的活动,必须实行牌照管理。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今日在“第一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2016”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创新必须要对金融规则有敬畏之心,要对金融活动和为金融服务的活动有所区分。如果是前者,即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的活动,必须实行牌照管理。

无论是 “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Fintech)”,吴晓灵认为其本质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她指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其实在2000年前后就提出了,当时人民银行科技司曾经做过专门的课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诞生后,金融业一直在广泛运用。前一阶段,“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比较火,而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之年、整顿之年,是因为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

在传统金融业务中,如支付结算、信息加工汇总方面,互联网技术都有所应用;围绕传统金融业务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也诞生了很多新的业态,比如第三方支付、账户管理系统、信用评估。

金融的本质,从广义上看有两块:信用货币的创造,投融资服务及资产配置。吴晓灵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改变金融业的本质,不会颠覆金融的本质。货币的数字化或数字化的货币必须根植于交易和投融资的需求。因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货币会面临中央银行制度同样的问题。

吴晓灵指出:“很多人热衷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货币,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掌握地不是很准确,有人为干扰的因素,希望有一个客观的货币。但是,当人们弃用黄金,用信用货币来替代的时候,任何一个加密货币或算法货币也难以完成黄金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同样会面临货币供应量如何来适应不断在变化的交易需求和投融资需求。中央银行面临的问题,算法货币或加密货币同样不可避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可能不是货币创造,而是价值传输与公共账簿。”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不会改变保本保息的“资产池”,这就是存款的风险特征。只要是保本保息,实际上就做了债权债务的转换,本质就是存款。为储户负责,就要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因而监管当局整顿金融业的时候,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是最核心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也不会改变信用中介需规范管理的规律。几百年的资本市场实践表明,如果不对信用中介做严格的规范,信用中介推荐的产品不能保证信息真实、完备地披露,对投资者是有影响的。因而对信用中介需要有牌照管理。对金融活动、资金中介、信用中介要有敬畏之心,必须纳入监管,按规则办事。应该区分清楚金融活动与为金融服务的活动,实行不同的监管原则。如果是金融活动,即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必须有牌照的管理。(高翔)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