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经济的乌镇愿望:做一个“五好学生”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2月06日21:52分类:有话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12月5日,“乌镇互联网+峰会·中国数字经济论坛——数字经济构建智慧未来”举行。本次数字经济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政府代表等汇聚一堂,搭建高端对话平台,深入聚焦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从多个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AIF)院长贲圣林教授出席论坛并做“数字经济的中国实践与全球机遇”主题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其在数字经济的全球发展趋势、中国实践经验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等方面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640

▼以下根据演讲实录整理而成:

今天,我希望从数字经济的定义、内涵与外延,数字经济的中国实践经验与全球格局以及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机遇三个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些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观点。

数字经济的定义与规模

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财新智库将其定义为由信息技术革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基于这样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数字经济。一方面,从内涵角度,数字经济体现为基础电信、软件服务、互联网技术等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信息产业增加值的提升、数字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从外延角度,这些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发展也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对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产业数字化的实现。

数字经济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其重要性又有多强呢?截止到2017年11月底,全球市值排名最高的十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属于数字经济范畴,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代表,也快步挤入了前十的行列。根据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公布的数据,全球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1%,为数字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名

图1 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名

(数据截止到2017年11月30日;资料来源:Dogs of the Dow,浙大AIF)

数字经济的全球格局

纵观数字经济的全球发展格局,美国仍位于引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但是,中国作为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二的国家,呈现出快速崛起之势。数字经济规模的全球排名与GDP规模排名有一些类似之处,但是相比于中美GDP规模的差距,两者在数字经济规模上的差异更为显著。同时,英国也超过德国(GDP规模全球第四),成为全球第四大数字经济发展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并不完全一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实现了25.1%的年复合增长率,是中国GDP年复合增长率的三倍,也是美英等发达经济体数字经济增长率的三倍。然而,值得期待的是,虽然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数字经济占中国整体经济体量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美中日英数字经济规模与年复合增长率示意图

图2 美中日英数字经济规模与年复合增长率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百人会,浙大AIF)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了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导者,积聚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经验。2005年,中国零售电商的交易价值不足全球总规模的1%;而到了2016年,中国则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零售电商交易国,交易价值占到全球总规模的42.4%。在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从移动支付领域来看,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总规模超过7900亿美元,是美国的11倍之多,移动支付多样化的场景应用,在中国也成为了现象级的事件,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在全球262家”独角兽“公司中,三分之一是中国企业,虽然总体企业数量低于美国,但是总体估值已经与美国相当,“中美争雄”格局可以说是初步形成了。在关键数字技术领域,中国的创业投资和初创企业生态圈的建设水平,也都位列全球前三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科技领域,中国投资者在2016年的总投资额超过71.5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54亿美元,位列榜首。不可否认,在数字经济及其相关领域,中国面临着最好的时代,也将迎来令人振奋的未来。

数字经济的中国实践

数字经济的发展,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管你发现与否,我们的衣食住行似乎都已经离不开它。2017年“双十一”全网总销售额超过了2529亿元人民币,产生了13.8亿个包裹,其中移动端销售比例超过91%。与美国的电子商务规模相比,在2016年,中国的日均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美国的两倍、物流包裹投递量达到美国的9倍之多,而中国的高峰销售额则为美国的7倍、高峰物流处理量为美国的12倍。在这些巨额的销售数据和巨量的物流数据背后,是对支付技术、计算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考验,而中国的科技企业也用强大的技术创新与处理能力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2016年,阿里巴巴的支付系统的处理能力达到了120000笔/秒,是美国领先的在线支付系统处理能力的3倍之多;而2016年计算能力的世界纪录则由腾讯拥有,达到了每分钟61TB的处理量,今年的数据也值得我们期待。中国的科技企业,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与腾讯,还包括华为、联想、苏宁、小米等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在自身技术创新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的代表走出了国门,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战略布局,在各个领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国际化企业。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科技企业似乎生来就具有国际化的特质(born-global)。2017年,阿里巴巴来自速卖通和lazada的海外年度活跃买家数合计达到8300万,这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在互联网大会上马云提到,未来阿里巴巴希望能够实现50%销售额都来自海外的目标,这一目标虽然目前看来还有些遥远,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阿里巴巴的海外销售额目前已经可以实现300%的年度增长率了,海外购的表现十分亮眼。

中国数字经济成功的原因

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这可能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体量,为数字经济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其次,中国的市场需求长久以来是被抑制的,急需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第三,依赖于技术红利的释放,科技的进步革新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第四,归功于雄厚的资本参与,中国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也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资金的广泛参与和推动;第五,近年来中国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数字经济的全球机遇

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也对新资源提出了新的需求。未来,数据将逐渐成为新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而中国依赖于人口与市场的优势也将在这一资源领域占据一些优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新场景也将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数字零售、数字社交、数字金融等领域的探索发展也将更为深刻地影响人类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前进的步伐,中国在这一领域毋庸置疑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未来,除了中国以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或许也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市场。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与15年前的中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经济欠发达,人均GDP只有3700美元左右,人口众多,占世界总人口比率达43%,总体市场潜在需求非常旺盛,但基础设施却相对比较落后。那么该如何推进数字经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呢?浙大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今年参与了G20德国峰会的两个课题研究,其中特别提到了“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于物理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数字转型的过程中,数字技能的培训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等重要,只有提高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数字技能与技巧,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数字设施的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诚然,电子商务是未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但是数字经济的另外一些生态,比如数字娱乐、数字音乐特别是数字金融可能更有机会作为排头兵走出去,带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现新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印度的基础实施条件比较差,改善和建设基础设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蚂蚁金服入股的支付软件Paytm在印度却可以迅速积累超过2亿的用户。无独有偶,肯尼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落后,但是在移动支付领域却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近期我的团队还在参与一个非洲金融科技研究项目的竞标,因为我们相信,或许越是在欠发达的地区,数字金融越有可能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数字经济的未来

数字经济已经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也正在经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迈开新步伐的时期。数字经济的增长率高于总体经济的增长率,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也与美国呈现了并驾齐驱之势。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实践经验证明,数字经济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让欠发达国家借此实现弯道超车。面对未来,数字经济将会在新技术、新资源、新场景和新市场的不断开发下,给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数字经济企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应该是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的重要切入口,在这一过程中,数字金融可能会先行一步,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

最后,我想在乌镇许下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我们的数字经济能做一个“五好学生”,希望我们的数字经济能够把好方向、用好技术、分好红利、建好生态、做好布局,这也需要我们在座各位共同的努力,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贲圣林教授12月5日在乌镇举行的“乌镇互联网+峰会·中国数字经济论坛——数字经济构建智慧未来”会议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整理人:陈雪如)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