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中开启中国支付产业新征程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3月07日10:02分类:支付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姚玉洁)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突破1万亿元,与此同时,银联网络交易总金额也首次突破万亿级。两个“万亿级”既是我国消费实力的展示,也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无疑是消费引擎持续“给力”的重要保障。在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伏军看来,银行卡渗透率近50%、移动支付用户超9亿的中国支付产业,依然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解决底层创新不足、风险防范滞后、隐私保护脆弱等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支付行业发展仍有广阔空间

邵伏军认为,支付行业是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行业,消费潜力、科技动力、产业合力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总的来看,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三驾马车”依然强劲,支付行业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仍然很大。

一是经济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最近我国又接连出台了促进消费、减费降税、完善社保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需求将持续提高。2018年,我国消费贡献率已达76.2%,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卡渗透率达48.99%。经济增长带来消费规模的扩大及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为支付产业发展带来长期机遇。

二是科技引领动能强劲。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428亿笔、199万亿元,移动支付用户数超过9亿。除移动互联网外,金融科技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在支付领域应用仍有广阔空间。

三是规范发展共识形成。前几年,“套冒绕”“二清”“备付金多头存管”等不规范现象引发了舆论和监管层的广泛关注。随着账户分类管理制度、断直连、备付金集中存管等监管措施的稳步推进,支付产业顶层制度设计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从业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规范,支付行业才能行稳致远。

底层创新、风险防范、隐私保护三大短板待补

在支付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银行卡累计发行量超过70亿张,但活卡率偏低,其中借记卡月度活卡率不足1/10。“即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移动支付,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小额高频领域,对个人的服务较为丰富,但在对公领域的服务仍然较弱。公交地铁等便民场景的覆盖率仍然不高,二级地市及以下市场支付服务有待深化,小微企业和商户支付服务有待提升,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传统金融服务空白没有完全弥补。发展普惠金融面临成本投入大、收益较低、效率和安全难以兼顾等可持续性难题。”邵伏军说。

——前端产品、应用层面繁荣,后台支撑压力大、底层创新较弱。邵伏军认为,当前支付行业前端服务规模庞大、功能丰富,将对系统保障能力、运维能力、灾备能力构成持续压力。同时支付产业应用创新多,原创创新少。产业各方更多聚焦于金融科技应用层面,对底层技术的关注相对较少,可能制约支付产业金融科技应用的长远发展。

——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风险防范相对滞后。支付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产业链发展成产业生态。在这个生态体系里,系统与系统紧密相连,行业和行业深度对接,市场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参差不齐,每一个薄弱环节引发的支付风险都可能传导到整个市场。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轮整治,互联网金融隐患仍未完全消除,支付通道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出入口,必须守住防线。

“支付产业当前需要高度关注防范深度融合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新科技带来的新挑战、互联网金融风险波及的支付通道安全这三大风险点。”邵伏军说。

——各方争相发力大数据,而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重视不够。在邵伏军看来,微观主体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捷服务的同时,将自己的身份信息、行为数据、金融资料全部暴露给某些支付企业,实际是以牺牲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为代价。对于国家来说,过于分散的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影响数据使用效率。在支付企业掌握数据过度集中的情况下,支付企业数据产品将从商业产品逐步演变成为准公共产品,支付企业将有可能从商业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准行政管理力量。

提升六大能力,服务支付创新与发展

进入2019年,我国支付行业面临新变局:内有支付宝和微信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激烈争夺,外有美国运通中国合资公司拿到首张外资银行卡机构清算牌照,作为中国支付行业的开山者,中国银联如何应对?

邵伏军表示,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银联将积极顺应金融科技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提升六大能力,更好地支持合作伙伴的业务发展,更好地为产业各方创造价值,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以平台型生态体系为基础升级开放合作能力。一是将银联升级为全新的开放生态组织,无论是境内机构还是境外机构,国际卡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大机构还是小机构,在法律法规框架下,银联都愿意积极合作、提供服务。二是发挥转接清算基础设施的平台优势,吸引更多符合监管规范的市场机构加入,降低入网门槛,加强事后监控,进一步做好对中小机构、小微企业、小微商户的服务与支持。三是在品牌、标准、规则等方面与产业各方深入合作,共同研究和制定事关支付产业发展的标准、规则等重要事项。

——以金融科技应用为抓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云闪付是中国银联与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建设维护的移动支付统一入口平台。邵伏军说,银联将继续以学习者和追赶者的姿态,加快以云闪付为重点的移动支付发展,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完善产品功能,优化产品体验,做好市场推广;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升银联网络的智能化、信息化处理水平,运用新兴技术进一步提高银联系统容量、处理能力、保障能力、灾备能力;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在支付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研究布局下一代支付技术;做好金融科技应用的技术标准、业务规则研究制定,加强国际金融科技领域合作。

——以“支付为民”为理念升级普惠便民能力。“银联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要求,持续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付服务,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邵伏军说。以云闪付产品推广和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银联将进一步提升各类场景支付服务的覆盖面与渗透率,让老百姓真正享受更便利、更安全、成本更低的支付服务;同时推动支付产品与服务向二级地市、县域、农村市场下沉,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降低金融服务门槛。

——以智能风控为核心升级风险防控能力。

一方面,实现银联网络风险服务智能化。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以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打造满足移动互联新业态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体化智能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全面性,更好地落实反洗钱、反欺诈等要求。另一方面,为产业提供高附加值的风险服务。加快提升智能反欺诈、智能身份认证、用户安全赋能、风险价值挖掘能力,优化信用风险防控(火眼)、移动设备指纹(天眼)等风险产品与服务,强化对产业各方的风险服务与增值赋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促进支付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打造国际品牌为目标升级全球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受理网络,强化与境外重点地区商业银行、大型商户的合作,积极推进受理环境与应用场景建设。在拓宽受理面的同时,着力提升受理质量和体验。在继续做好内卡外用业务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从服务境内持卡人境外游为主,到兼顾全球银联卡持卡人的转变。目前,银联卡境外发行已超过1亿张,2018年前三季度,境外发行的银联卡交易量同比增长逾40%,在部分境外市场,当地发行的银联卡本地交易占比超过九成。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升级公司治理能力。“大象也要会跳舞”,邵伏军说,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市场化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内控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充分释放银联内部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将人才作为银联发展的第一资本,多措并举,吸引人才、关心人才、留住人才,将银联打造成为汇聚各方英才的基地。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