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做好普惠金融或需打通三大数据阻点

新华财经北京6月16日电(记者郝玉)普惠金融如何做到“可得性”“可控性”,一直是业界难题。近日,记者采访发现,多家银行机构在部分业务中做到了广覆盖、低风险、可持续经营。究其原因是他们做到了对目标用户信用数据的充分掌握,构建起足够强大的信用评价体系。业内人士认为,相关做法可供业界借鉴,同时需要国家立法明确信息使用边界、政府打通多部门数据构建统一平台、银行机构更高效地利用数据等,多方协调做好信用大数据基础工作。

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复工复产

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阔纳博孜村村民玉山.塔依尔的家,3头肉牛正在庭院中悠闲吃草。“新牛棚已经建好了,今年开始要扩大养牛规模,准备在几年后扩大到60头左右。”玉山说。

玉山扩大养殖规模的底气源自信贷资金的支持。因为良好的信用条件,去年3月,玉山一家在新和县农信社申请到了一笔10万元的信用贷款,其中3万元已经用于牛棚建设,剩下的钱基本能够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农信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和县农信社已在全县授信5.34亿元,共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92亿元,历年投放超过14亿元。金融助力让新和县肉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新和县计划新增全县牛存栏5万头以上,使累计牛存栏达到15万头以上。

不仅是脱贫攻坚,普惠金融也在助力复工复产。新冠疫情期间,中药材订单大增,但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回款慢给不少企业带来了资金压力。安徽亳州市吉广药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公司负责人江昆表示,近期原材料供应紧张,随时面临停产的风险,急需流动资金购货,但是公司能用的抵质押物全部用完了。

好在有信用贷款。亳州药都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纯信用、零接触、循环用、更便捷的企业贷款产品“金农企e贷”,刚好支持了江昆的企业。4月27日,江昆通过“金农企e贷”,2个小时即成功申请到了260万元的贷款。

做好普惠贷款关键在信用数据

农户信用“大数据”体系,使农信社有效掌握了信贷的风险;企业信用大数据,也让农商行发放贷款有了底气。

——靠人工摸底信用“大数据”。“从2004年开始,农信社就派出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事无巨细地摸底农户基本情况。”新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殷新勇说,信息详尽到要了解房屋是砖砌还是土垒、田地里种些什么等。

根据采集到的信用“大数据”,农信社将农户信用等级分为优秀、较好、一般,并发放相应的信用证,对应等级的授信额度上限也由高到低,最高可以免担保免抵押贷款10万元。信用等级每3年动态调整一次。“目前农户小额信贷的不良率不超过0.5%。”殷新勇说,这里逾期的主要还是因为家庭出现违法犯罪、死亡等重大变故。

——靠政府支持共享信用大数据。新和县农信社借力“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进一步夯实信用“大数据”。“'访惠聚’工作队有更加详细的农户生产经营、遵纪守法情况。”殷新勇说,工作队台账有效补充了农信社采集的农户信用数据。

亳州药都农商行的“金农企e贷”也是如此。农商行通过整合政府数据及金融数据等,实现了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经营主体的自动识别、自动关联、自动分析、自动验证,共整合运用亳州市78家单位2271类52.65亿条政务数据。

——靠科技手段构建信用大数据体系。亳州药都农商行结合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建立了不少数据模型。比如,构建对客户甄别和筛选的准入模型;对客户申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给予一定授信额度的评级模型;对准入客户多维度综合评估分析的实时风控模型;对贷后风险进行检查和预警的贷后预警模型等。

根据亳州药都农商行和企业的实际,“金农企e贷”可触及22.6万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经营主体,最高可贷款500万元。自4月22日试运行以来,截至5月25日,33天时间“金农企e贷”已为1556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经营主体等提供11.47亿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纯信用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业界盼协力打好信用大数据基础

大数据应用于普惠金融已经是业界趋势,通过国家、政府、机构等多层面协力构建信用大数据,已成为业界期盼。

一、建议国家完善信息保护立法,构建信用共享环境。信用数据如何使用,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之间不应存在模糊地带。在基本法层面,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规章制度层面,在金融、通信、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二、政府牵头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间要破除壁垒,拔掉'数据烟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要破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需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比如,可由国务院牵头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

董希淼还建议,在央行征信系统基础上,以百行征信成立为契机,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征集、整合和共享;对各类企业平台积累的信息,在政府支持下,由行业组织牵头制定标准,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三、金融机构要强健身体并相互合作。业界认为,金融机构内部应整合数据资源,打造统一体系;金融机构应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增强运用数据的能力;金融机构间可依托各自数据优势,完善客户信息链条,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实现合作方的双赢。

此外,专家和机构人士还认为,商业可持续是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在竞争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服务民企、中小微企业、农户、创业者等各群体的能力,实现银行与客户共赢。(完)

编辑:左元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