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进博会】数字化转型赋能普惠金融 仍存不少挑战

新华财经上海11月6日电(记者张斯文、陈云富) 第三届进博会“普惠金融建设和数字化发展”论坛6日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复苏,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普惠金融为何难?

普惠金融难普惠,难点究竟在哪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首次贷款难。”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表示,很多小微企业是征信的“白户”,而金融机构的信贷模式是通过历史数据来做出贷款的决策判断,两者间就产生了“隔阂”。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目前,全国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民政低保人群和小微企业中,很大部分是没有信贷记录的“白户”或“准白户”,涉及群体规模不小,目前人民银行正在研究新的模式进行解决。

“对于小微企业主、灵活就业人员,除了收入相对比较低,也有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对此,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秘书长殷有祥也表示,普惠金融的功能,一方面是要提高这部分群体的收入,也要帮助其“平滑”可能的“波动”。

在一些专家看来,实际上,普惠金融也应该强调“好的金融、好的社会”。“提倡金融服务让消费者实现‘健康金融’的目标。” 殷有祥表示,“健康”要求金融消费者能养成良好的金融行为,只有达到“健康金融”,才能更好帮助普惠金融的消费人群改善生活和消费水平。

疫情加速数字普惠金融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正为普惠金融提高更多的助力。“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结合是普惠金融的重大进展。”在余文建看来,数字化不仅深刻改变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也催生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随着数字化发展,一些征信的“白户”具有了一些替代数据。“比如政府政务数据、财税数据等,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风控等方式方法,为客户做出一个信贷的决策。在首次获贷之后,经过借款还款的多次循环,就被纳入到了传统征信范围,进入了良性循环的渠道。”余文建表示。

实际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在加速这一进程。疫情环境尤其凸显"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重要性,促使金融机构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疫情倒逼机构远程办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业务运行不间断。”殷有祥表示。

在殷有祥等专家看来,数字化转型对金融机构的优点显而易见,除了可以实现7×24小时覆盖,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风控数字化和智能化。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应对挑战?

数字化为普惠金融提供助力,但也存不少挑战。“在发展数字金融时,一些欺诈、诈骗也在利用数字金融的机会和漏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表示,一些机构的风控只是从线下“搬到”线上,机构的风控体系仍需重构。

在一些专家看来,数字化对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尤其是老年人,可能也并不完全解决问题。

“老年人的数字金融素养还较欠缺,加上一些农村地区设备也较缺乏,本来要从金融服务的‘排斥’对象转为包容对象,但数字金融服务还不会用。” 余文建认为,未来还需要一定程度保留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避免部分群体再被“排斥”。

殷有祥认为,数字化转型也需要顶层设计,很多机构对现有盈利模式有依赖性、习惯性,同时人才、机制也须和转型“合拍”。“行业机构的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简单的创新,而是机构经营文化理念的革新”。

“发展普惠金融还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对此,中国银行副行长王纬表示,普惠金融的内涵绝不仅限于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全面发展普惠金融,为更多市场主体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需要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共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编辑:胡玉婷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胡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