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储备货币的竞争:2020年10月IMF《跨境支付的数字货币:宏观金融的影响》报告解读(六)

本文是这系列文章的第六篇文章,第一篇文章介绍了IMF报告里的四个场景[1],第二篇文章分析了这些场景[2],第三篇文章则针对报告中的第四个场景及引起的宏观金融后果展开讨论[3],并研究数字货币对主权货币政策的影响,第四篇文章来讨论外币(数字货币)取代当地货币的现象[4],第五篇文章分析了CBDC/GSC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并对比了数字代币和GSC的发展与风险[5]。本篇文章整理IMF讨论的全球储备货币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这题目太热门,IMF在2020年12月又进行了相关讨论。

2019年8月23号,英国央行行长建议使用数字货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世界储备货币”一度成为国外讨论的热点。在数字货币出现之前,替代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讨论一直集中在欧元人民币等现有法币上。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世界储备货币竞争者:数字货币和“加密货币”,数字货币包括GSC、CBDC、合成CBDC,以及比特币。不同于IMF报告中的观点,本文同时分析了合规市场和地下市场。IMF还是集中在前面3个选项,但是最后的选项却在最近几个月出现。

本文第2节现阶段全球储备货币情况的概述,第3节整理IMF关于全球储备货币的讨论,第4节我们讨论SWIFT, IMF认为世界储备货币该单位贡献不菲。第5节讨论IMF在2020年12月的报告。由于世界储备货币题目重要,在下一篇文章(七)会继续讨论这课题。我们可以看到SWIFT在2019年已经出报告,他们的愿景竟然是数字货币。与传统思维不同,第5节中阐述的IMF观点非常清晰,他们认为政策是次要的,科技才是世界储备货币替换的决定因素。

尽管美元在全球占主导地位,但各国也倾向于在其附近持有主要贸易国的货币。因此,欧元区以外的欧洲国家倾向于持有欧元,而亚洲国家则持有日元以及越来越多的人民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趋势可能发展为成熟的“多极”体系。有报告指出,目前,人民币约占全球外汇储备资产的2%。分析师[13]称,到2030年,该数字可能升至5%至10%之间,超过日元和英镑的水平。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力度,允许更多的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海外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中国市场,这刺激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作者:蔡维德、王娟、向伟静)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本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请标注本文来源与作者署名。

全文请看附件:新全球储备货币IMF报告之六 v29.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