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 科技助力建设一流湾区

2021年3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蛇口—北滘”航线开通,59个装载微波炉、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集装箱在顺德北滘码头启运。这是自2020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在“蛇口—顺德新港”正式启动以来,所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已实现与沿海沿江不同关区的港口,共享港口代码,货物在各码头间直接通过水路调拨,24小时运输不停歇,不仅大幅缩减了通关时间周期,更可节省高达30%的报关成本。

距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正好两周年。作为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一幅宏伟蓝图被擘画而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借助区域经济基础和政策优势,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要素相互叠加,形成了更具活力的经济开放体,不断催生创新业态,成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孕育成长的沃土。

港口贸易科技先行企业通关缩短至2

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区域之间的通力合作。只有加强区域性合作、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方能形成更高效的开放格局。

港口贸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发展基础,是三地建成开放经济有机整体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打通三地的港口、贸易、政务等资源要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亟待解决的关键。

由金融壹账通和招商局集团强强联手、在深圳和广州海关大力支持下,推动落地的“蛇口-顺德”组合港项目及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服务平台则走在了前列,成为打通区域资源要素、促进贸易合作的“金钥匙”。

得益于城际港口间的物流协同和无缝衔接,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实现了沿海沿江分属不同关区的港口,可共享港口代码组成一个“湾区组合港”,货物在各码头间直接通过水路调拨、24小时运输不停歇,推动企业通关时间从原来的5-7天缩短到两天,大幅提升进出口货柜的通关效率和港口物流运作效率,促进大湾区港口群通关一体化。

漫步港口,各地往来的贸易船舶随处可见,和传统等待理货场景不同的是,如今的船只实现了快速通关,运输车辆载着货物,沿着既定路线将货物从装卸点送往指定位置。

科技的力量,贯通了大湾区港口、海关、物流、企业、金融等贸易全流程,率先实现了海关通关模式的改革创新,不仅促进了大湾区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也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的一体化水平,让“监管精准化、物流集约化、运行智能化、流程可视化、金融普惠化”的愿景得以实现。

科技赋能  打造航运数字化生态

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迸发出更多潜力和动能。随着新基建号角的吹响,立足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共拓数字经济新蓝海的使命已然形成。作为平安集团的联营公司,金融壹账通正全面融入“金融新基建”,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落脚点,实现数字金融和新基建互为驱动、互为发展。

据了解,在深圳海关和广州海关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金融壹账通与招商港口在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的合作中进行了全面探索与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先技术打破了行业诸多瓶颈,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物流要素高效流动,创造港口航运数字化可信价值生态:

一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实时全流程智能监管和驳船的在途监管,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改革创新,打破关区壁垒;二是基于海量贸易数据,构建了涵盖“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次企业画像,同时通过链接海关、企业、金融机构三方,提高湾区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三是通过提供跨境电商金融等数字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大湾区贸易金融一体化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未来这一模式将推广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内的37个港口,届时将打通湾区海关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实现大湾区港口通关一体化,提升湾区港口群整体竞争力,形成贯通港口、海关、物流、企业、金融等贸易全流程的一体化平台,是粤港澳大湾区融通发展的“试验田”。

金融壹账通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可全方位助力我国海关通关便利化改革,提供配套金融服务促进贸易发展,推动大湾区共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国际航运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运用跨境大数据分析,解决跨境融资业务中的贸易真实性审查问题,以创新金融服务促进贸易增长,有助于高标准打造全球领先的跨境贸易基础设施,促进湾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如今,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变,数字经济已成长为促进经济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具体行动,是大湾区海关通关模式重要的改革举措。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金融壹账通以科技实力引领产业升级,为大湾区“贸易+金融”生态圈建设带来崭新活力的同时,也不断反哺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释放更多市场潜能,为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力量和强劲动能。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