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加密货币面临多个利空 本轮牛市是否终结存疑

新华财经纽约5月25日电(记者刘亚南)以比特币为主导的加密货币行业从2020年下半年进入牛市周期,但在今年初以来多次出现价格大幅调整,比特币价格从4月中旬历史高点已经回落近50%。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对加密货币本身价值的质疑外,加密货币目前面临碳排放、监管打压和货币政策可能收紧等利空,但本轮加密货币价格的牛市行情是否正在终结则存在分歧。

面临多个利空

宏观经济研究机构MRB合伙公司绝对收益和外汇策略师圣地亚哥•埃斯皮诺萨(Santiago Espinosa)在25日表示,宽松货币环境帮助刺激了加密货币泡沫,而这一趋势在全球的缓慢解除将会最终成为投机性数字资产的一个利空。

埃斯皮诺说,在环保担忧和对来自中国和美国等国的全球监管打压之下,仍旧认为加密货币将继续承压。在确定加密货币基本面上缺少明确性让这些“资产”极易出现令人头晕眼花的价格波动,就像最近几个月尤其是此前一周发生的那样。

埃斯皮诺表示,现在很多市场参与者在担忧加密货币行业前景的不确定、界定基础价值的困难、加密货币相关巨大的能源消费以及再次兴起的全球监管风险。有越来越多的说法认为,基于在过去10年搜集的证据,加密货币也可以被视为极端复杂的技术性庞氏骗局。

剑桥大学开发的“剑桥比特币电力消费指数”(CBECI)显示,比特币每年电力消费量约为100太瓦时,与瑞典、挪威和阿根廷等国的年消费量处在同一水平。

据测算,每年比特币挖矿和维护运营带来近4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与新西兰、爱尔兰或瑞士等国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

由于现在每年新生产的比特币有三分之二位于中国,全球大部分加密货币的交易由中国贡献。埃斯皮诺认为,如果保持当前的状况不变,比特币的生产将令中国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面临风险。在上周公布一批规则后,相信中国将会以更激进的方式对加密货币实施监管。

埃斯皮诺说,由于加密货币本身的设计在于不让央行和政府介入,这些去中心化“资产”难以得到主流的支持。加密货币交易几乎无法撤销,同时面临税收和过度杠杆交易的问题,美国监管层对加密货币进行打压继而出现调整不可避免,美国国会今后将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就持续监管计划达成一致。

市场经纪机构嘉盛集团全球研究主管马修•韦勒(Matthew Weller)表示,已膨胀到2万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市场今非昔比,可能会对传统金融体系稳定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大量资金进出加密货币,可能影响央行通过传统金融体系对经济的调节能力。近期币圈普遍的担忧在于,一旦全球监管机构下定决心绞杀加密货币,其实可以做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不仅可以通过银行系统切断法币对加密货币的买卖支持,还可以通过网络审査,禁止一切关于加密货币的讨论和宣传推广等。

本轮牛市是否终结存疑

埃斯皮诺表示,尽管加密货币已经变得流行,但这些“资产”尚没有长期、可靠和可信的跟踪记录。“鉴于加密货币的高投资风险,我们仍然不建议买入加密货币。”

埃斯皮诺认为,此前两个比特币价格周期的情况显示,由疫情引发的本轮加密货币牛市可能已经结束,比特币正在经受价格超买的解除。

数据显示,比特币此前出现的周期性暴跌的低点高于前一周期的高点,此前两轮暴跌最大跌幅约为75%。目前,比特币价格从今年6.3万美元的高点已经下跌了40%以上,这显示比特币价格仍有很多虚高成分,有可能进一步跌至1.6万-2万美元的水平。

埃斯皮诺表示,虽然上周比特币价格30%的跌幅让价格超买显著减轻,但价格趋势分析和挖矿成本趋势分析显示,比特币价格仍然昂贵,其“价值”仍然被高估。

韦勒说,在流动性狂潮的支持下,各类资产均大涨,投机行为更频繁,加密货币也是其中一员。由于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后普通投资者或投机者已高攀不起,其价格也很难再出现暴涨,此前出现了投机者抛售比特币并买入其他更便宜的加密货币的现象。

对于比特币牛市是否将结束,数字货币再度迎来“寒冬”, 韦勒表示,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对此持怀疑态度。

韦勒说,比特币在牛市中暴跌是常态。比如,在2015-2017年比特币牛市最终触顶之前,比特币出现过7次、每次幅度为30%的独立回撤行情,而日前的暴跌只是当前牛市周期中第三次幅度为30%的回撤。目前,市场更担心的是,高通胀数据之下,美国或许即将面临流动性的收紧,一度被流动性堆起来的币圈自然也会收缩。

不过,埃斯皮诺认为,鉴于区块链技术的成功,加密货币不大可能在近期消失。不管有没有数字货币在流通,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非常有可能会继续下去。

韦勒认为,比特币在加密数字货币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很难被撼动。目前,加密货币市场处于牛市阶段,所以各种山寨币普遍上涨,进而拉低了比特币的市场份额。未来市场进入熊市阶段,比特币的市场份额又会提高。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