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ZIBS院长贲圣林:“政产学研”通力合作,以科技弥合“数字鸿沟”

金融科技在驱动金融服务从线上化到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普惠性,丰富了现代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基于金融服务对信息技术依赖程度的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渐暴露并不断加剧,突出表现之一是“数字鸿沟”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人群之间的不断涌现与扩张。

如,城市区域与乡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差距引发的线上服务可达性问题,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障碍的不断显现引发的数字服务普惠性问题等。这些问题能否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缓解?

近日,《金融电子化》杂志以“发挥科技之长,弥合数字鸿沟”为主题,对话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教授,分享贲圣林教授的经验与建议。

贲圣林

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资料图)

引发数字鸿沟的原因以及对应表现形势有哪些?

数字鸿沟既存在于地域、城乡等宏观层面,也存在于行业、企业等中观层面,还存在于群体、个人等微观层面。引发数字鸿沟的原因及表现:首先是由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可得性差异所引发的“接入鸿沟”,如宽带网络的普及程度、数字基站的建设进度差异;

第二是由相关网络服务、硬件设施、应用软件的可负担性差异所引发的“使用鸿沟”,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域间、城乡间、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间;

第三是由于大众有效运用数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差异所引发的“数字素养鸿沟”,如备受关注的老年人成为数字弱势群体问题等。

区域差异、产业差异和人群差异等因素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针对这些诱因,行业当前做出了哪些应对工作?

这个问题要从三方面分析。

首先是政府层面:一是持续推进数字基础建设。二是积极出台政策助力跨越数字鸿沟,如针对区域差异,着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针对产业差异,平台经济等领域反垄断力度持续加大;针对人群差异,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等专门文件。

第二是行业企业层面:基础电信企业不断提升网络覆盖水平,加快光宽、网络建设,缩小数字鸿沟;行业企业优化适老化服务,推进硬件适老化改造、软件适老化升级(如大字版、语音版、简洁版老年客户专属APP等)。

第三是学校与科研机构层面:“政产学研”合作,助力数字人才培育;开展数字鸿沟相关调查研究,如社科院数字素养调查报告;搭建数字交流合作组织联盟,如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

在数字化、特色化经营的大势下,在技术和服务层面,弥合数字鸿沟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对相关产业链有何建议或呼吁?

新挑战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技术服务资费成本的上升导致数字服务的可负担性下降;数字技术服务的更新迭代对数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弱势群体排斥更为突出;规则制度、数字伦理等约束不够完善,“技术向恶”、产业垄断等负面现象加剧社会不平等。

我们呼吁: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做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网络宽带、移动基站(尤其是5G)等通信基础设施,还包括产业政策、市场规则等软性“基础设施”;其次,行业企业应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以技术手段为依托,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平、关怀数字弱势群体;最后,学校、科研机构等应在数字技术运用、数字资源获取、数字知识交流等多维数字素养培育、培训和研究方面贡献更多力量。

进一步缓解数字鸿沟、打造无障碍数字生态是数字化经营的长远目标。贵单位的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或重点工作是什么?

首先,组织调研,深入一线了解现状。针对数字基建相关企业、科研单位、政策制定者等展开调研,获取一手资料掌握前沿动态,充实整体研究。

第二,开展数字鸿沟指数编制研究,量化捕捉各地区数字鸿沟现状和动向。基于浙大AIF多年金融科技类指数编制的研究底蕴,在统一框架下对全国乃至全球各区域的数字鸿沟现状进行评估,以期促进各区域明晰现状,有的放矢缓解数字鸿沟,推进金融普惠发展。此外,举办专题研讨会,促进业界与学界的交流探讨。

本文来源:浙大AIF、浙大ZIBS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蒋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