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金融科技发展与安全互促并行

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迅速,在市场规模、融资金额、企业发展等方面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金融科技已进入重视高质量发展、关注优化结构运行新阶段。

“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态势明显,金融科技统筹推进、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增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在7月28日举行的“2021中关村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上表示,尽管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在机制、安全、人才等方面。

据记者了解,围绕上述问题和挑战,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正从体制机制入手,调整变革组织架构和内部机制,增加金融安全策略,主动培养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挑战犹存隐私数据保护至关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各国都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机制和相关政策,推动金融科技企业健康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更加成熟,带动数字银行等领域快速发展。

《2021金融科技竞争力报告》指出,随着“无接触”金融服务的普及,以数字化、智能化方式提供金融服务倒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力量投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价值链逐渐由重视前端应用向前中后端并重发展。

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与之相关的数据保护问题逐渐成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数据的流通涉及应用方、提供方和个人用户等,使用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同行间、跨行业、个人和机构以及机构内部数据整合等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关键隐私数据需要被合理保护。

有从业人士表示:“要重视因算法结构性缺陷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比如,通过生成换脸视频就能通过身份验证,通过佩戴有特定干扰图案的眼镜可以借他人身份通过闸机或破解人脸解锁等。

那么,金融科技企业如何切实保护隐私数据,提升隐私数据使用的安全性?

清华大学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朱军认为,关键隐私数据的保护至关重要,在数据不可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是技术端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搭建融合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的机器学习平台是一个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在保护隐私、降低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业务效率。

安全为先推进完善科技监管

近年来,金融科技已进入安全发展的新时代,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必须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定位,在夯实技术根基、安全根基、信任根基中深耕细作。”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科技处处长柳阳表示,推动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平衡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协同好金融和科技的关系,兼顾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协调好包容和审慎的关系,统筹好监管和服务的关系。

为更好地平衡金融科技安全和效率的关系,金融科技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正同步发力,通过运用“监管沙盒”对金融科技进行穿透式监管,防止风险交叉传染。

目前,各地均在积极合理利用金融科技监管工具。2019年,海淀区联合中关村管委会推出了“海淀金科七条”,力争在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率先开展“监管沙盒”创新试点。据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剑华透露,海淀区将进一步深入建设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验区,积极推动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贸易融资、智能监管等领域落地一批应用场景。

多举措实现金融科技发展与安全互促并行

安全稳定是金融机构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保障金融安全与技术安全,对于身处数字化转型中的金融机构来说也越来越重要。要以保障信息系统、网络和客户信息安全作为先决条件,通过技术转型提升信息系统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风控手段,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实现发展与安全相互促进、协调并行。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技术上并非是完美的,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应当平和、理性地认识金融科技。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其发挥作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如何去应用。”在中关村银行行长杨新军看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应综合考虑现有架构体系和技术路径,以前瞻性的视角做好架构规划的顶层设计和技术体系的进化升级,提高自主掌控能力,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驾驭金融科技,特别是要加强身份识别、客户画像、智能风控、电子签约等方面的技术投入和安全防范工作。

针对区块链的运用,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黄普表示,区块链技术首先必须自主可控,在此基础上搭建开放生态,让区块链的可信功能遍及互联网和物联网,在碳交易、供应链金融、医疗、通信等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